8月24日,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中国药都”甘肃陇西开幕。本届药博会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导向,汇聚全球智慧,共商中医药发展大计。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徐浩宇受邀出席并做主旨演讲,分享企业在甘肃布局中药全产业链的创新实践,引发业界关注。

上游筑基:标准化种植提质富农
甘肃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是扬子江药业集团(以下简称扬子江)布局中药产业的战略要地。自2014年起,扬子江在甘肃酒泉、张掖等地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目前总面积已超1.5万亩,形成覆盖土壤检测、种植、全程溯源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
“用好药材制好药,首先要从源头把好质量关。”徐浩宇介绍,扬子江通过推广“三无一全”中药材品牌认证与土地有机转化,开展富硒种植试验,推动道地药材品质持续提升。这些举措不仅筑牢了药品质量根基,更成为带动当地农户增收的“金钥匙”。在酒泉金塔县共建的5300亩板蓝根种植基地,辐射周边3000名农户参与种植加工,其中航天镇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
中游升级:智能制造成熟经验“跨区域复制”
在夯实上游药材品质根基的同时,扬子江将智能制造作为打通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2018年,企业在江苏泰州建成龙凤堂中药智能工厂,实现全流程数智化管控,成为江苏省首个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的中药流程智能制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
这一成功经验于2023年“落地”甘肃,扬子江在陇西启动建设甘肃龙凤堂中药产业基地,整合种植、加工、生产与种植技术开发等。“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扬子江在西部地区‘延链、补链、强链’的核心支撑。”徐浩宇表示,扬子江正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升级,积极融入甘肃陇药产业现代化进程。
下游创新:“1+N”策略拓展健康消费

目前,扬子江已形成涉及补益、呼吸、鼻部、妇儿、消化肿瘤、心脑血管等领域的产品集群。本届药博会上,扬子江带来的“中药+大健康”产品矩阵成为焦点:既有蓝芩口服液、龙凤堂黄芪精等经典中药大单品,也有依托大单品创新推出的小蓝芩口服液,以及小蓝芩棒棒喉糖、蓝芩喉糖、黄芪咖啡等药食同源健康食品,精准契合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吸引大量零售终端与参观者驻足体验。
“释放大单品品牌价值,需要构建差异化产品矩阵。”徐浩宇表示,企业正全速推进“1+N”产品品牌策略,以核心单品为引领,延伸开发药食同源等产品,拓展更多健康消费领域,走进更多消费场景,满足公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助力健康消费升级。
“甘肃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资源、文化、产业、区位优势明显。”徐浩宇希望依托药博会平台,与更多伙伴携手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同时,持续挖掘增量空间。
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8月中旬,扬子江已有20个中药产品进入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125个产品进入46个国家和地区。
从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到智能制造升级,从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到依托区位优势的国际化拓展,扬子江的“甘肃实践”已形成完整的中药全产业链闭环,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扬子江方案”。
旨,通过精准化服务与社区自组织培育,不仅解决了困难老年群体的急难愁盼,更探索出一条“邻里互助+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为基层为老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板。
项目聚焦4个社区老年人特别是困难群体需求,提供生活照料、精神关爱、兴趣教育、社区融合四大类服务,累计开展服务27场次,惠及2685人次,服务满意度达98%。通过“上门送服务”模式,在册困难老人从被动“等待帮扶”转变为主动“享受服务”;更通过孵化“银龄志愿队”,激发低龄老人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实现“享服务”到“能服务”的转变,形成“服务—反哺”的良性循环。
服务对象的改变尤为突出。项目实施后,在册困难老年人从“被动等待服务”转变为“主动享受服务”,精细化、上门式的服务模式切实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孵化的“银龄志愿队”成为社区自组织、自我管理的关键力量,部分老年人从“服务受益者”逐步成长为“服务提供者”,实现了“从享服务到能服务”的转变,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本项目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服务效能的提升,更在于探索完善了志愿者管理制度、成功实践了“两类服务模式”相结合以及“1234”工作模式,为社区为老服务提供了重要经验。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为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项目成果,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向更专业化、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温暖、便捷的晚年生活。